
文丨张飞股票配资联系方式
编辑丨张飞
10岁上名牌大学,16岁成为博士,最后却“啃老”为生。
10岁上名牌大学,16岁成为博士,最后却“啃老”为生。
从人人称羡的天才到被唾弃的“废材”,堕落竟然只用了“一套房”。
张炘炀不是“神童”,只是一个被“原生家庭”毁掉的可怜人。
明明出生就在“罗马”却被亲情一次又一次的“拉下水”。
父母的“为你好”成了“恶魔的低语”。
展开剩余93%如今他顶着高学历碌碌无为。
不是他没能力去成功只是他不想成功。
那么,从天才到废材张炘炀到底经历了什么?
他又真的如外人口中的那般无用吗?
张炘炀的故事始于一个普通家庭,父母都是知识分子,父亲是教师,母亲是公务员。
这孩子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。
两岁半就能认读两千多个汉字,五岁时已经自学完小学全部课程。
同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,张炘炀已经开始了他的跳级生涯。
七岁上初中,十岁就踏进了高考考场。
这样的成长速度,让周围人都把他看作是天选之子。
2005年,十岁的张炘炀参加了高考,考了505分。
这个分数虽然不算特别高,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。
当时他原本打算复读一年,来年冲刺更好的大学。
可是他的父母做出了第一个关键决定:让孩子直接去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。
这是一所二本院校,和众人期待中的顶尖学府有不小差距。
这个决定背后是父母对“最小大学生”这个光环的执着追求。
他们急切地想要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。
在大学里,张炘炀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。
这个戴着红领巾的大学生出现在校园里,总是能吸引好奇的目光。
老师们都很重视这个特殊的学生,特别是数学系的刘华教授。
在大三那年,刘教授为他争取到了去德国读研的机会,而且是免学费的。
但德国高校有年龄限制,要求申请者必须年满14周岁。
当时张炘炀只有13岁,刘教授建议等一年再去。
可是张炘炀的父母再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:拒绝了这个机会。
他们的理由很简单,担心儿子出国后就不回来了,那这么多年培养的心血就白费了。
这个决定凸显出父母更多是从自身情感需求出发,而非完全站在张炘炀的发展角度考虑问题。
于是张炘炀只能继续在国内深造。
他确实很争气,13岁考上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。
16岁又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。
这段求学历程看似光鲜,实则充满艰辛。
一个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成人世界里,缺乏同龄朋友的陪伴,这种孤独感外人很难体会。
就在他即将开始博士学业的时候,这个16岁的少年向父母提出了一个要求。
在北京买一套房子。
他敏锐地察觉到北京的房价即将大涨,觉得这是很好的投资机会。
父母当时答应了他的要求,但后来并没有真的买房,而是在北京租了套房子哄骗他。
这个谎言后来被拆穿,成为了父子关系的一道裂痕。
这件事对张炘炀打击很大。
后来北京房价的暴涨印证了他的判断,可机会已经错过。
从这时起,张炘炀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明显裂痕。
他觉得父母三次关键选择都错了:高考后没让他复读、拒绝德国留学的机会、以及买房这件事,这些决定让他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不满。
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他成年以后。
博士毕业后,张炘炀去了宁夏师范学院当老师。
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挺体面,但他自己并不满意。
没过多久他就辞职了,开始尝试各种自由职业。
有时候接点项目做,有时候尝试直播带货,收入很不稳定。
如今29岁的他住在上海,生活过得很节俭,一顿饭控制在十元钱以内,经常买临期食品。
他每隔两三个月会向父母要一万元生活费,觉得这是父母欠他的。
在很多人眼里,张炘炀是“躺平”了。
但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。
他曾经说过,现在的生活状态很自由,不用被别人的期望绑架。
虽然收入不高,但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。
在他看来,如果当初父母听了他的建议在北京买了房,现在他光靠房产升值就能过得很好。
所以现在向父母要钱,他觉得是天经地义的。
这种想法背后,反映的是他对父母过去一系列决定的不满和报复心理。
张炘炀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很多教育问题。
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过度干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一个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看学习成绩,心理健康和独立人格同样重要。
张炘炀虽然拥有超高的智商,但在情感发展和生活能力方面可能有所欠缺。
这让他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。
从小到大,他就像生活在玻璃罩子里,被过度保护的同时也被过度控制,导致他缺乏基本的生活历练。
另一方面,社会对“神童”的过度关注也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。
人们总是期待着天才儿童能够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,这种期待往往成为沉重的负担。
张炘炀选择一种简单的生活,或许是他自我保护的方式。
他用这种看似消极的态度,来对抗外界不切实际的期望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选择权。
回过头来看,张炘炀的故事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。
孩子的教育要尊重其自身规律,拔苗助长要不得。
同时,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更加多元化。
成绩和学历固然重要,但幸福的生活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。
张炘炀的人生轨迹,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教育中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。
这件事也说明,培养一个孩子就像培育一棵树,不能只追求长得快,还要注重根系是否扎实,才能经得起风雨。
主要信源
光明网——抢跑的“神童”,终点只是躺平吗?
光明网——抢跑的“神童”,终点只是躺平吗?
中工网——16岁读博士神童张炘炀现状
中工网——16岁读博士神童张炘炀现状
新晚报——10岁上大学,16岁读博士!今年“神童”28岁了,父母定期给他打钱……
新晚报——10岁上大学,16岁读博士!今年“神童”28岁了,父母定期给他打钱……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长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